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大家脑海里可以想象一个画面,当一辆数十吨重的坦克碾压过电池包,你觉得电池包是否会冒烟、起火,乃至爆炸?
大部分人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,毕竟一辆电动车在路上好好开着,都有可能发生自燃、爆炸,更何况被坦克直接碾压电池包呢?
然而,吉利再一次颠覆了大家的认知极限,将“不可能”化为了“可能”:
一辆36吨重的ZTZ-59D中型坦克,以单边履带两次碾压吉利银河E5的神盾金砖电池包,随后又对单块及10块电池进行连续冲击。
当坦克履带抬起时,电池包结构完整,无鼓包、泄漏或起火——这组数据意味着神盾金砖电池承受的挤压力达到“史上最严新国标”要求的1.8倍,更创下行业最大吨位抗压试验的纪录。
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%的当下,电池安全已从技术参数演变为社会议题。自燃事故、碰撞隐患等痛点,如同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吉利这场“极限抗压试炼”,本质上是对“安全平权”理念的践行。
当15万级车型能经受军工级碾压测试,当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以36项测试(23项超新国标)构建防护网,我们不得不思考:安全标准的天花板,究竟该由技术垄断还是普惠创新来定义?
从材料原子层到整车生态的三维防护网
神盾金砖电池的安全基因,始于微观层面的材料革命。
其采用的湿法双涂层隔膜与氧化铝耐热涂层,如同给电芯穿上“防火衣”——在中汽中心“8针同刺”试验中,8根Φ5mm钢针以25mm/s速度同时穿刺电芯,持续1小时后仍能做到不起火、不爆炸。
这种表现颠覆了传统认知:当行业还在讨论“热失控后多久不起火”时,吉利已将目标定为“从源头杜绝热失控”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电芯设计的颠覆性创新。神盾金砖电池采用“短刀电芯”结构,通过缩短长度、增加厚度,将内阻降低40%,发热量也更小。这种物理结构的优化,配合BMS3.0电池管理系统的39ms级高压断电响应(速度比竞品快10倍),形成了“防患于未然”的双重保险。
当然,银河E5神盾金砖电池能在36吨坦克碾压下依旧“毫发无损”,还源自于神盾电池包“田字格+三明治”的立体防护架构。
底部2.4mm厚的“三明治”结构底护板(1mm复合材料+0.8mm DP980高强钢+0.6mm复合材料),抗冲击性能较普通护板提升2倍,足以抵御150mm直径钢制障碍物的高速刮底。而“田字格”框架配合4种型材截面吸能型腔,能将碰撞力均匀分散至两侧,试验显示,即便以35km/h速度刮底(超行业标准30km/h),电芯仍能保持“0侵入”。
吉利的安全哲学不止于硬件堆砌,更在于构建“云端-车端-用户端”的智能防护网。星睿智算中心每秒102亿亿次的算力支持,让500万辆汽车可同时在线监测电池状态,实现7×24小时云端故障预警。
这种“未卜先知”的能力,配合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(整车扭转刚度31000N·m/deg),使银河E5在50km/h正面中心柱碰试验中,乘员舱结构完整,假人伤害值达Euro NCAP五星标准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吉利对“安全冗余”的极致追求。
当新国标要求热扩散测试“2小时不起火”时,吉利企标已提升至“24小时无热失控”;当行业还在满足24项安全测试时,神盾电池已通过36项全场景极限工况测试,其中23项标准超新国标。
这种“自我加压”的测试体系,本质上是将实验室的极限条件,转化为用户日常使用的安全底线。
吉利如何定义“安全基准线”?
2026年7月1日实施的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(GB38031-2025)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新国标”,新增底部撞击、快充循环安全等测试,并将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列为强制要求。
但吉利神盾金砖电池及安全系统早已通过该标准认证,成为行业首批全系达标品牌。更具深意的是,新国标新增的“底部撞击”测试,吉利早在企业标准中实施——2021年,吉利就牵头制定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底部防护团体标准,30km/h正向刮底、20km/h负坎冲击等测试,比国标提前四年落地。
这种“标准领先”的背后,是吉利1562项安全专利公开数(截至2025年3月中汽中心数据,位列中国车企第一)的技术底气。当行业还在争论“新国标是否过于严苛”时,吉利已用36吨碾压试验证明:安全标准没有上限,只有用户看不见的下限。
在传统认知中,安全配置常与车型价位挂钩,但吉利银河E5以“五星安全双认证”打破了这一逻辑。2025年4月,其同时斩获Euro NCAP与ANCAP双五星评级,成人保护、儿童保护得分率均达86%以上,成为10-15万级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纯电SUV。
这种“全球安全标准无差别”的表现,源自吉利的“安全第一”战略——无论车型级别,安全配置必须“标配而非选配”。
数据显示,银河E5上市后连续9个月销量破万,2025年4月销量达13597辆,稳居A级纯电SUV第一阵营。
市场反馈印证了一个趋势:当安全从“加分项”变为“必选项”,具备越级安全性能的产品将获得用户青睐。吉利用技术普惠证明:安全平权不是营销口号,而是通过CTB技术、神盾电池等创新,让高端安全技术下沉到主流市场。
从技术垄断到开放共享
2024年8月,吉利宣布开放新能源汽车隐藏式门把手解锁专利;2025年上海车展,其再推“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”,涵盖防护结构、碰撞预警等核心技术。这种“技术开源”的姿态,在专利壁垒森严的汽车行业堪称异类。
更具颠覆性的是,吉利全球全域安全试验中心将于2025年落成并向全行业开放。据了解,该中心投资20亿元,拥有全球首家室内全天候气象环境模拟测试区,是国内首家可0至90度无级对撞角度调节的试验中心,同时具备10多项全球和国内首创的试验功能,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原本难以企及的测试条件。
与深势科技共建的“新能源+AI”联合实验室,则开创了动力电池“原子级精准研发”新范式。通过将生物医药领域的“AI+分子模拟”技术引入电池研发,吉利实现了从“经验试错”到“靶向设计”的跨越——这种底层技术创新,远比单项专利开放更具行业推动意义。
传统新能源安全宣传常聚焦于“续航、快充”等显性参数,而吉利通过一系列极限测试,将安全叙事拉回用户真实场景。36吨坦克碾压模拟的是极端交通事故中的电池防护,海水浸泡对应雨季涉水,高原极寒测试覆盖-35℃环境下的电池稳定性——这些测试看似“变态”,实则精准对标用户可能遭遇的极端工况。
数据显示,吉利银河系列累计销量近百万辆仍“零自燃”,这一成绩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具说服力。当安全从实验室数据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“生存保障”,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才真正建立。
36吨坦克碾压试验的本质,是吉利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范式的重新定义:当电池安全从“可选配置”变为“基础设施”,当15万级车型能抵御军工级冲击,行业正在迎来一场关于“安全底线”的集体觉醒。
神盾金砖电池的意义,不仅在于通过了多少次极限测试,更在于它证明:安全技术的普惠化,完全可以与商业成功并行不悖。
在新国标实施前夜,吉利用“超国标1.8倍”的抗压能力,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新坐标:真正的安全领先,不是满足标准,而是定义标准;不是技术垄断,而是开放共享。当更多企业加入这场“安全竞赛”,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之路,才能真正摆脱安全焦虑的阴霾,驶向更广阔的未来。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
2025-05-30 06:38:28